中药也有CP?当然啦,中药中可是有不少对药呢。有人会问,对药究竟是什么呢?对药,亦称药对,一般以两味药为组合形式,成对出现在方剂中,具有协同功效。本文介绍赵学道老师常用的10组药对,让我们看一下这些中药组合在一起能发挥怎样的功用。
1.苍术、薏苡仁
苍术辛温芳香升燥。辛温燥湿能醒脾,芳香辟暑可祛秽,升燥散风驱表邪;升燥易躁可疏滞。本品生用性悍,炒用缓之。
薏苡仁又名薏米,药食两用。性味凉淡,利湿除热治脚气,化湿悦脾去赘肉,化腐祛浊解肿毒。生用偏祛湿,炒用取悦脾。
苍术、薏苡仁合用,借苍术之温燥,通化湿邪之郁阻;取薏苡仁之凉淡,清理湿郁之热蕴。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,苍术是之谓也。湿郁多由脾困,薏苡仁悦脾化湿是也。祛湿忌凉,苍术升燥温化之;湿郁蕴热,薏苡仁凉淡清泄之。苍术燥制薏苡仁之凉淡,利于湿化;薏苡仁凉淡制苍术之燥,升而勿过。正所谓,升阳散郁疏气滞,燥湿悦脾清蕴热。
余之先父赵孟賔先生喜用此对药。薏苡仁用量常2~4倍于苍术,用于湿证颇获效验(偏寒湿者除外)。如痰湿咳嗽,湿郁中焦脾胃不和者,饮留肠间作泄者,妇科病证及关节肿痛者,多可选用。或入柴胡辈(大、小柴及四逆散),或合五苓类(五苓、四苓、苓桂术甘),或伍理中辈(理中、四君)及二陈等,可收相辅之效。
2.大黄、冬瓜仁
大黄苦寒,通腑泄热、导滞荡郁、涤化瘀血。
冬瓜仁性平味甘,利肺嗽、通小便、解热毒排痈肿。
冬瓜仁疏滞散郁,清肺润肠,疏理腑道。配以大黄泄热通腑,荡瘀郁,涤秽浊。两药合用,泄热散郁,祛浊导滞,相得益彰。
冬瓜仁疏滞散郁之力虽缓于大黄,但清扫残留则大黄有所不及;大黄荡浊泄下力迅,有“枪走一条线”之势,但搜剔络间,缓图而作不如冬瓜仁,两药合用有“优势互补”之功。
两药组对,合方用于痰湿郁阻,或瘀血阻络所致病证。如湿痰化热咳嗽日久不去者,膏粱厚味肠道积滞者,以及妇科病证痰瘀互结者等。每以大黄、冬瓜仁各5~10g进退缓泻之,多见其效。
3.枳实、白芍
枳实味苦辛,性微寒,疏滞下气、清热散结、消积除痞。
白芍味苦,性微寒,疏达阴滞、通导血痹、缓急止痛、养阴清热。
枳实疏滞散结,力偏气机,破滞为先;白芍疏达阴滞,专注血府,通痹为主。两药组合,优势互补。清热散结,疏滞除痹,消积散痞,通经活络。
临证两药一般以等量配对,10~15g为宜。若气滞热郁偏著者,枳实量可大于白芍;若血痹郁阻明显者,白芍量可大于枳实,随证而已。
枳实、白芍配对选用,总的原则是疏滞达郁、通痹散结为其治。或用于热郁气滞的肺系咳喘病证、中焦胆胃病证;或用于痰湿郁滞,或瘀血痹阻的妇科病证;或用于气机壅滞,经络痹阻的肢体、关节病证等。
本着祛积、疏滞、通痹不伤正的原则,年老体弱、脾胃不足者,用时量宜少,或在补益前提下佐用。
本组对药,若合以大黄、冬瓜仁则开滞泄下之力增大;或配以苍术、薏苡仁则疏滞祛湿之功尤佳。
4.枳实、白术
枳实:同前。
白术味甘,性温,培土暖中、燥湿化津、祛寒湿痹。
两药组合开滞化湿。白术燥湿化津,虽暖中培土,但有壅中易滞之嫌,此借枳实清热开滞,推动腑气,祛湿化浊更佳。枳实开滞理气,利于气行湿去,唯觉性寒有碍化湿,但得白术温中暖脾,不致寒凉为害。两药相合,互助互用。
此对配合,寒温适中。开滞气促化湿,暖脾培中不燥。临证多般等量配方使用,以10~15g为宜。欲增开滞之力可加枳实用量,若使健脾化湿宜增量白术。
枳实、白术宜生用,若取健中和胃者,炒用较佳。炒制者,性缓也。
临证使用多以开滞积、化痰湿为用。或用于痰湿咳嗽,咯痰不易,日久不愈者,或用于积滞胃肠痛泄者;或用于肝胆病症兼有郁阻者;或伍于气滞湿郁妇科病证的组方。尤宜用于湿郁便秘经久不愈者,可增白术量2~3倍于枳实,效佳。
5.泽泻、白术
泽泻味甘,性寒,利水湿、通淋浊。
白术:同前。
两药组对,温中化湿、行水消饮、运津四布。白术温中,伍泽泻之甘寒,温兴不燥;泽泻通利水道,配白术之甘温,利中有化。二者合力,利水湿祛湿浊,化痰饮趋下行;暖中州兴脾阳,运津液行四布。正所谓,既能通利湿郁、促浊滞之排出,又可杜绝湿郁集聚为饮、为痰之源。
临证使用,多据情酌定药物用量。若偏利湿行水,泽泻量多大于白术;若主健脾运津,白术量可大于泽泻。一般以15~30g为宜。
此对药取仲师泽泻汤“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”。方中泽泻2.5倍于白术,其治在利水湿而行津上承。临证多取以化痰湿、利湿浊为用,或选用于眩晕病证中,或用于湿郁中焦呕逆者,或用于肠中留饮作泄者,或用于妇科湿浊浸淫病证等。
此对药利湿浊属渐进型,非迅利速泄也。只要药中病机,功效则能渐显现,且呈递增趋势效验。
6.香附、五灵脂
香附味辛甘,性平,理气散郁、活络散结、宣理气血。
五灵脂味甘腥,性温,行血化瘀、活络散结、定痛止血。
香附理气血,妇人多用。香则开结行气、疏滞散郁为先;五灵脂温散疏滞、化瘀散郁为功。二药合用,行气、理气,化瘀、散郁,药性温和,入丸、散剂,宜缓图。
此对药,乃余之先父赵孟賔先生喜用。多合于气滞血瘀证或妇科月经病症的方剂中。其用量多取香附1.5倍于五灵脂可矣。若欲增强化瘀之力可适量增加五灵脂的用量;若欲兼顾补虚养血之用,可配入适量当归,其效彰彰。
此对药入丸、散剂缓服,收效呈“渐入佳境”之势。
7.三七、鸡内金
三七味甘微苦,性温,补虚养血、活血化瘀、镇痛止血。
鸡内金味甘,性平,消磨食积、化积祛腐、散瘀通络。
三七活血化瘀又补虚养血,通经活络,疏通血痹之滞,伍以鸡内金消磨积滞郁腐,既通利血脉又清洁血脉。二药合力主在清利血脉、化瘀通痹。
鸡内金化积散瘀之用,得益于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一书。初试用于结石病,后扩展至妇科月经病,以至于心脑血管病证,凡血脉瘀滞久者服之多效。
临证使用,多宜丸散剂为佳,入汤剂亦可(应捣碎为宜)。一般为5g合方中,多等量用之。
8.乌贼骨、茜草
乌贼骨又名海螵蛸,味咸涩,性微温,收敛制酸、止血生肌、软坚散结、祛腐化浊。
茜草味苦,性寒,行血通痹、活络止血、化瘀止痛。
两药组对,性和力缓。取其软坚散结、祛瘀生新、化腐祛浊、收敛溃疡、通痹活络之功效。
此对药取《内经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。临证调配入汤剂,乌贼骨15~20g,茜草5~10g。多用于血瘀证,或用于胃肠病证瘀郁者,或用于某些瘀滞聚积的肿块病证,取其消磨松散以利化瘀祛腐;抑或妇科经带病证用之,皆在辨证取用。
乌贼骨应去除甲壳用之,尤以入丸、散者更应去之。
9.沙参、甘草
沙参味甘,性凉,清热养阴、润肺生津。
甘草味甘,性平,安中益气、缓和药性。
沙参凉润不寒,益于肺气清肃、恶寒、憎热之娇性,止嗽止渴。甘草甘缓安中,伍以沙参清润生津,养阴而不凉不腻。二药合力,养阴生津、除烦宁心,护中益气、悦脾益肺。
此对药乃余之慈母宋振家先生所喜用。临证沙参用量常2~3倍于甘草,或入煎剂合方用之。或单为散剂,疗小儿肺内郁热咳嗽效佳。
10.山茱萸、淫羊藿
山茱萸味甘酸,性微温,温养肝肾、纳气敛精、固阴敛阳。
淫羊藿味辛甘,性温、温肾暖阳、强筋健骨、除寒通痹。
山茱萸濡养肝肾,以纳肾气固阴偏著,淫羊藿以暖下元温阳见功。两药合力,温阳之中固敛阴精;养肝肾兼顾兴阳除痹。固阴不妨兴阳;温阳不碍敛精。阴阳互求,不燥不腻。
临证多宜两药等量使用,一般以15~20g为宜。此对药适宜于诸虚劳损者。可入煎剂,亦宜入丸、散剂,缓图为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