佤医研究所

您当前的位置: 主页 > 佤医佤药 > 佤医研究所

木鼓文化——佤族的生殖崇拜

2021-09-07 08:53 发布人:李奕圻 浏览:

   佤族传统医学文化,是佤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和沿袭的地方性关于药物、疾病和治疗等综合性的知识,是特定的生态环境、历史条件、社会文化、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,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佤族生殖崇拜的来源-《司岗里》的传说
  沧源佤族认为“司岗”是葫芦的意思,人是从“葫芦”中来的。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如傣族、拉祜族、彝族等民族民间都存在着葫芦崇拜,流传着人类起源于葫芦的神话。究其原因可从人类的繁衍中进行考察:一是葫芦的外形与孕妇的体型相似;另外葫芦多籽,易于繁殖,象征着家族兴旺。
  西盟等地区佤族把“司岗”解释为石洞、山洞。但无论将“司岗”解释为石洞或葫芦,其实都是对母体崇拜的体现。佤族创世史诗《司岗里》中无论描述佤族第一个母亲名字叫“妈侬”,妈侬生下安木拐,安木拐使人类得以繁衍,还是人类出自“司岗里”,都是对生命源于母体的一种描述,是对母亲担任人类繁衍任务的一个认识,是对母性的一种崇拜。
  因此佤族的“通天神器”木鼓也被雕琢成女阴的形象。当木鼓被敲响时,“木鼓的响声”,象征着人从女阴出来时生命诞生的嘹亮之声,对木鼓的崇拜,就是佤族对女阴的崇拜,表达对女性生殖器使族人得以繁衍的感激,这也是佤族人民的民族情感的表达。
佤族的“通天神器”木鼓
  木鼓,在佤语中被称为“格罗”或“格若”“克罗克”等。它是佤族的通天神器,是无比神圣之物。佤族有句格言:“生命源于水,灵魂求于鼓”。木鼓联系着佤族人的情感,在佤族祭祀木鼓的仪式中人们体验超然的力量,在此期间聚在一起的佤族人因为同样的信仰而联结。除此之外,通过祭祀木鼓,超自然的力量对因不确定未来而产生的恐惧有安慰和消解作用。在木鼓文化中,女性的身体因为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而被置于中心的地位。
  木鼓有雌雄(或公母)之分,但划分方法却不同,大的木鼓为母鼓,居左;小者为公鼓,居右。但有学者实地研究发现,即所有的木鼓均为母鼓,而敲击的人为公,佤族木鼓在鼓体和演奏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生殖崇拜特征。
  佤族木鼓和木鼓的演奏体现着的是佤族人的生殖崇拜特性,还可用木鼓产生的传说来加以证明。佤族祖先是一位女性,叫安木拐。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,梦见万物之神拍她的肚子,发出咚、咚的美妙之声。第二天她让人们按照她的生殖器官的样子制作木鼓,声音非常好听,而且传得很远,佤族木鼓由此而产生出来,木鼓声便成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呼唤,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。
  最后,木鼓文化之中蕴含了一些佤族医药的认识,根据佤族“八气”理论,“木”顺应了人体脏器“肝”的特性,其与现代中医男科研究发现,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不谋而合;同时,中医有“五音”配“五脏”,如肝应角,其声呼以长,佤族木鼓是否也其代表的音律属性那?佤族的医药来自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,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,具有巨大的民族医药文化价值。
本文作者:王明凯
  现就职于临沧市中医医院。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,主修中医男科方向,研究生学历,获得医学硕士学位,师承云南省中医医院秦国政教授,曾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中共预备党员,省级优秀毕业生,国家奖学金获得者,云南省临沧市胃癌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项目成员,临沧佤医药普查、挖掘整理及应用研究项目成员,现发布中医相关科普文章20余篇,发表论文20余篇,主持或参与课题5项,省级奖励4项,校级奖励14项,《经典中医研究》杂志青年编委,工作于临沧市中医医院,专业泌尿/中医男科方向,擅长:男性性功能障碍、不育、前列腺疾病、肾结石以及相关女性难治性尿路感染及尿道综合征、过敏性紫癜、内耳眩晕症、皮肤方面等相关疾病。
  特约审稿:佤族历史文化顾问赵明生
  审核:王亮友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用药咨询